“已经57天了。”在四川“产粮第一县”德阳市中江县,种植大户邵开金每天都数着没雨的日子。三四千亩的农田里,与他一起等雨的,只有不足千亩的粮食作物,“剩下的两三千亩,几乎全部绝收。”邵开金说,自己的农田位于丘陵地带,往年的灌溉用水多来自都江堰灌区,天上没雨,水又放不过来,邵开金已经着手在绝收的农田上抢种一季蔬菜。
1500余公里外,几乎在同一纬度,安徽省肥东县的种植户汪明也在等雨。在他的家庭农场里,当下还种着700亩的中晚稻,“再不下雨的话,大概有300多亩都将面临绝收。”
汪明记得,大约在五六月份插秧时,已经能感受到气候与往年不同。肥东县并不靠近大的水源,地里的作物多要“靠天吃饭”。往年只要下一些小雨,山间的雨就会顺流而下,汇入池塘、河坝,为作物积攒足够滋润一季的水源。“但一点都不下的话,我们这里很难有收成。”这几天,汪明利用5台靠埂泵从塘里、河坝处引水灌溉。
四川方面,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王景雷告诉记者,当前四川最主要的秋粮作物为水稻、玉米、红薯以及部分果蔬。自7月起至今,当地没有有效降雨,个别地区出现了持续十几二十天的高温天气,对于农作物来说,情况并不乐观。但目前当地95%的水稻已经完成收割,春玉米也因为收割较早,几乎不受旱情影响。“影响最大的是秋玉米,很多都面临绝收。不过在四川当地,秋玉米种植面积并不大。”
专家们谈起各地田间现状时,描绘的景象几乎差不多——庄稼叶片旱得打起了卷,有的植株已经一片焦黄。种植大户们戴着草帽,脖子上挂一条毛巾,想方设法地奔走、打井。“这时,人们与作物最期待的,仍是一场有效的降雨。”
8月15日,江西南昌,快干枯的水稻田。图/IC photo
湖北人工增雨,农科院专家赴多地指导抗旱
与汪明和邵开金不同,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,种植户李超真的盼来了一场雨。8月15日8时至16日20时,湖北多部门及时开展空地协同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。对于一部分农户来说,这的确是一场及时雨。
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,近15年来,这里是四川省粮食产量最多的县。邵开金是县里的种粮大户,玉米、大豆、水稻,他一共种了三四千亩地。粮食种了十多年,他说印象里没有哪年的旱情比今年更严重。
部分庄稼绝收,多地农户盼雨来
早一批的玉米已经收割了,眼下,邵开金正忙着蔬菜育苗,“想着在绝收的地里抢种一季蔬菜,到了可以移栽的日子前后,估计总能等到一场雨来。”
邵开金说,中江县这几日每天的气温最低也有27℃、28℃,最热的时候,田里的温度超过40℃。两三千亩地等不到雨,还在坚挺着的庄稼已不足千亩。他粗略一算,这一季的损失已有几百万元。
除了局部粮食作物,蔬菜方面情况如何?持续的高温会引起蔬菜价格波动吗?
文章来源:《长江蔬菜》 网址: http://www.cjsc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9/1828.html